资讯新闻网—提供实时讯息的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 网站地图 | 加入收藏
资讯新闻网
最新文娱 电影网站 装饰装修 灵异事件 特色产业 生活品质 体育竞技 旅游资讯 文化传播 家居建材
时尚生活 军事历史 家用电器 女性健康 军事频道 热门推荐 手机游戏 摄影论坛 热点推荐 农业技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热门推荐 >> 正文

药用植物为什么要粗加工(植物根茎增粗用什么药)

http://www.bjsjk120.com 时间: 2023-12-4 资讯新闻网

药用植物的产量构成和品质的形成是如何的?

(陈瑛)

一、药用植物产量构成的特性

从生理角度看,所有作物的干物重量中,有90—95%是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只有5—10%是由根吸收的矿质营养所形成。因此,药用植物的产量构成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来源于生育期间可能接受的光能。药用植物在它一生中由光合作用形成的全部干物产量,叫做“生物产量”,其中并不都能药用,只有药用部位的产量才是人们所需要的,称之为“经济产量”。如山茱萸的萸肉,党参、黄芪的根等。在大多数情况下,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我们称为经济系数K(或称相对生产率)。K=经济产量+生物产量x100%。一般来说,生物产量高,经济产量也高;生物产量低,经济产量也低。而经济系数(K)越高说明植物体的利用越经济。药用植物的经济系数随药用部位不同而异,如药用部位是根、叶、全草等营养器官,它们形成的过程比较简单,经济系数较高,如薯蓣类、根类药材,经济系数可达50—70%,全草类药材接近100%。而收获种子、果实的药用植物,其经济产量的形成,要经过有性器官的分化发育,有机物质要经过复杂的运转,同时,这段时间内又易遭受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所以经济系数较低,象番红花药用部位为花的柱头,则经济系数更低了。另外,经济系数还与人们综合利用的水平及其内含的有效化学物质有关。如薄荷叶子中含有挥发油,其挥发油含量的高低与栽培技术措施有关,不能仅从叶、茎的产量上决定经济系数,还要看挥发油中薄荷脑的含量与质量。特别是一些制药工业原料植物,它们的内含物多少与经济产量的高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药用植物的经济产量,还包含产品质量的含义。

药用植物的产量(经济产量)是由单株的产量和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两个因素构成的。由于药用植物种类不同,其构成产量的因素也有所不同(表4—6)。

表4—6 各类药用植物单位面积产量构成因素

由表4—6看出,单位面积上株数愈多,单株产品数量愈多,重量愈重,经济产量就愈高。但药用植物作为栽培的群体,在一定栽培条件下,构成产量的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如单位面积上株数增加至一定程度,每株的产品器官的数量和重量就有减少的趋势。这是因为作物的群体是由各个体构成的,当单位面积上密度增加时,各个体所占的营养面积(包括空间)就减少了。个体的生物产量就有所削减,经济产量也必然减少。但单株产量低不等于最后的产量就低,栽培的目的是要求单位面积株数×单株产品器官数×单个产品器官重量(即总产量)达最大数值。以上三个产量构成因素随不同作物不同生产条件而异,有时是其中一个或两个因素较好,也有三个因素同时得到发展的。研究这些因素的形成过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这些因素的条件,并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满足药用植物高产的生理需要,这就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湿生栽培薏苡(丁家宜,1979),其丰产技术措施是:(1)湿生促苗,促使苗齐苗壮,全田茎蘖达预期数目以后,排水干田,以控制无效分蘖。(2)有水孕穗,足水抽穗,并追施速效氮肥,以增加每株穗数,每穗粒数。(3)灌浆成熟期以湿为主,干湿结合,并适施化肥增加粒重。采取以上措施,薏苡比旱田栽培增产达5—10倍。

二、药用植物产量形成的源和库

要想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首先必须有较多的光合产物,好比是“源”头;其次要考虑植物体内物质的消耗、运转与分配,要减少消耗,尽多地将光合产物运转到药用部位也即“产品库”去,产量才能提高。

(一)“源”的形成

光合产物的形成,主要依靠光合作用;决定于药用植物绿色面积(光合面积)的大小、光合作用的能力(强度)与光合作用时间长短三个方面。

1.光合面积

主要是叶面积,与产量关系最密切。有些一二年生的药用植物,苗期生长缓慢,叶面积很小,日光大部分漏射在地面上而损失。在生产上用套作以减少这方面的损失。另外,采用大粒种子播种,施用种肥,加强苗期管理,使幼苗生长健壮,光合面积,迅速增加,起到增产的作用。人参留种田如进行稀植,不收三四年人参结的种子,只采收五年生植株所结种子,并采用疏花疏果、增施磷肥、待果实充分成熟再采收等措施,可使种子千粒重由原来大田采种的26—27g增至50—60g,一年生幼苗平均根重大于0.8g,比小粒种子的幼苗增重60%。

增加叶面积的主要措施是合理密植,即根据当地土质和肥沃程度、肥水和管理水平确定种植密度,扩大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以增加光合产量。如穿心莲栽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见表4—7。

表4—7 栽植密度对穿心莲产量的影响

穿心莲产量随栽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但也不能过度密植,虽然在生育初期扩大了叶面积而利于光能的吸收,但由于个体数增多,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而长得瘦弱,另外,株间光照减弱,光合作用降低,严重时甚至引起植株倒伏,叶片脱落,而造成减产。例如过去许多人参场栽人参密度为60—80株/m2,最密达100株/m2,失之过密,叶片相互遮蔽,光合效率很低,参根支头小,单产低。目前改为30—40株/m2,产量和品质都有提高(崔德深,1984)。可见作物的群体结构是否合理,对产量影响很大,群体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株间光照,而叶面积是影响株间光照最大的因素,故常以叶面积系数(或称叶面积指数)作群体大小的指标。叶面积系数即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一般情况下,随着叶面积系数的增加,光合同化率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同化率不再增如,而呼吸消耗仍不断增加,故干物质生产率(净同化率)下降(图4—12)。叶面积系数不宜太大,一般作物的最大叶面积系数在2.5—5左右,根据肥水和光照条件确定。叶片既是光合器官,也是蒸腾器官,而且叶的生长与维持也必须有一定的肥水供应,故叶面积大小应与肥水条件相适应。在肥水供应不足时,叶面积系数不宜过大,在肥水条件较好时,叶面积易过大而影响光照,这时应根据光照条件确定叶面积大小,使既能充分吸收利用光能,而株间光照又能满足作物品种本身的需要。另外,根系大小也是群体结构中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它对维持叶片的寿命与功能和促进产品器官的发育,都有较大的关系,丰产的条件之一是根系不早衰。

图4—12 碳素同化、呼吸及干物质生产率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

在作物一生中,群体结构、叶面积大小不断地变化,这一动态是否合理,对于能否协调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根系、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前期与后期等关系,能否获得足够的产品器官,影响极大,必须充分重视。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前期叶面积扩大应较快,能较多地吸收利用光能,为后期发展产品器官打下良好基础。如近年推广地黄薄膜育苗移栽,使产量大幅度增加。

(2)最大叶面积应与最适季节相配合,以充分利用良好的生育条件,提高产量,在考虑药用作物播种期、栽植期时应加注意。

(3)“产品库”积累期,叶面积大小与分布应合理,尤其是生育后期,应维持较好的光合性能,大多数作物的经济产量主要来自贮积阶段的光合作用,而贮备物质在最终经济产量中所占比重较小。为了高产,必须有足够的光合面积和维持较强的光合能力。有些丰产田前期生长良好,最后产量不高,主要在于群体结构不合理,后期的光合能力不强,例如由于叶片分布不当,降低透光率,影响株间光照,前期叶面积偏大,发生郁闭,引起中、下部叶片早枯,根系早死;由于肥水不当,造成叶片早衰或贪青晚熟,严重影响产品库的积累。因此生产上必须对后期的群体结构予以特别注意。

2.光合能力(强度)

有机物的合成主要决定于光合能力,故光合能力与产量的关系比其它方面更为密切。光合能力的强弱一般以光合强度或光合生产率为指标。光合强度通常用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同化CO2的数量表示,但测定时直接得到结果是光合与呼吸之差,称净光合。光合生产率通常用每m2叶面积在较长时间内(1昼夜或1周)增加干重的克数表示。光合能力随许多内外因素而变化。内因是:

(1)植物的遗传特性

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的植物,光合能力差异很大。如在强光及其它条件比较适合的情况下,C4植物(非光呼吸型)的净光合强度比C3植物(光呼吸型)高2—3倍。不同品种间光合强度差异也很大,因此应注意选育光合强度较强的品种。

(2)叶片的状况

如叶片的角度,各部分的空间配置等。一般如叶小而近直立,叶面积上下部分布比较均匀的,比叶大而平展,或稍下垂,叶面积集中上部的株间光照好,对光能利用率高。栽培上采用搭架、修剪整枝等措施,调节植株各部分的空间配置,改善群体光照条件,以提高光合效率。

另外,光合能力也与叶片的年龄、寿命有关,光合作用强度随叶龄增加而增加,达到最高点后又迅速下降。一般在日照强,肥水充足时,叶色浓绿,叶的寿命较长,光合强度也较高。

(3)物质运转的源库关系

光合产物由源到库运转的途径、速度及数量、库的大小等也影响药用植物的光合强度。当光合产物运转迅速,库容量大时,光合强度即增加。反之即减弱。如摘去小麦穗子,可使旗叶的光合强度降低一半。

外因如气象因子之光、温度,肥水管理等。

(1)光强度

光强度对光合强度影响很大,虽在正常条件下,自然光强超过光合的需要,但在丰产栽培的条件下,常常由于群体偏大而影响通风透光,中下部叶片常因光照不足而影响光合,并削弱个体的健壮生育。这时光成为最主要的限制因子,如不能合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产量就上不去。为了合理调节光能的利用,首先必须了解光合对光强的要求,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代表光合对于光强要求的低限与高限,随植物种类及其他种种因素而有很大差异。过去认为人参为阴性植物,其实人参是喜光又怕强光直射的半阴性植物(王铁生,1983),其光补偿点约为400lx,光饱和点约为22klx。三七对光也十分敏感,不同生育期不同年龄的三七对光的要求不同。如在生长前期和后期,一般要求透光度30—40%,中期为25—30%。透光度过大,三七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苍老,叶色变黄,易受灼伤,提早落棵。透光度过少,光太弱,三七茎秆细高纤弱,叶片薄小,易感病,产量低。

光饱和点高低,反映了作物对强光的利用情况,特别是光饱和时的光合强度,关系到强光的利用率。一般情况下光能利用率之所以较低,光饱和是一个重要原因。已知光饱和现象主要受暗反应效率限制,也与“光呼吸”有关,二者直接受温度、光照、CO2浓度等条件的影响,而与肥水也有间接关系,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和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饱和点和光饱和时的光合强度。

光补偿点高低与弱光下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在补偿点条件下光合生产率正好补偿呼吸的消耗,没有多余的有机养料供继续生长之用,且因夜间没有光合而仍有呼吸消耗,结果入不敷出,不久就会饿死。所以任何植物都不能在补偿点弱光下长期生活。生产上如不问需光量如何而过分密植,常使中、下部叶片提早枯萎,削弱个体营养而减产。因光补偿点主要决定于呼吸和光合两个方面,喜光植物呼吸较强故光补偿点较高,但光合能力也有很大关系,例如,当叶片渐趋衰老而光合减弱时,光补偿点常见上升;而当温度适宜、肥水适当、CO2充足时,由于光合能顺利进行,因而光补偿点可有所下降。

生产上根据作物的需光特性而进行适当调节。如人参为喜光又怕强光直射的半阴性作物,生产上即从不透光不漏雨的全荫棚发展至透光漏雨的双透棚。随着荫棚内光强度增加,人参的产量和总皂甙含量均有提高(表4—8)。如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和适当的畦向,可以改善受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如薏苡、桔梗等采用等距离播种法,利于枝叶充分受光,可显著增产。其它如高矮作物间作,加大行距,缩小株距等,也都能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

表4—8 不同荫棚下的光强度与人参产量、总皂甙含量的关系(2)二氧化碳

当光合作用旺盛时,作物株间二氧化碳浓度可降至0.02%甚至0.01%,可见在光照和肥水充足,温度适宜而光合旺盛期间,二氧化碳的亏缺常是光合的主要限制因子,如能人工补充二氧化碳,就可大大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产量,目前主要用于温室和塑料薄膜栽培。在大田可利用土壤呼吸来补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人指出,适度施肥的土壤每公顷每小时可放出二氧化碳5kg,因此增施有机肥料和适当灌溉(灌溉可增加土壤呼吸4—5倍),结合补充适当氮、磷、钾化肥,对促进土壤呼吸补充二氧化碳有很大意义。

(3)温度

对光合的影响很大,大多数温带植物能进行光合的最低温度约为0—2℃,在10—35℃范围内可以正常进行光合,而最适点约在25℃左右,超过此点,光合便开始下降,到35℃以上时,下降更快,至40—50℃便完全停止(表4—5)。这是因为高温下呼吸增强得更快,净光合迅速减弱的结果,此外,高温下酶加速钝化及叶绿体受到破坏,或者引起早衰。如浙贝母引种到北京地区,因北京春季很短,4月份才有春天的气息,5月入夏,气温升高,空气干燥,浙贝母很快进入枯萎期,故产量不如浙江。

(4)肥水

肥水对光合能力有十分重大和多方面的影响,很多药用作物,如穿心莲、当归、人参、山药、贝母等,均能因肥水适宜而获丰产。肥水充足不但能促进植株生长,增加叶面积,并能提高光合能力。

当作物叶肉内水分在接近饱和状态时,光合作用最旺盛,当水分亏缺时光合作用即受影响。当叶肉细胞脱水严重时,引起原生质的胶体特性发生不利变化,使二氧化碳的扩散和酶的活动受抑制,呼吸和水解过程加强,物质运转受阻,光合能力削弱,如果植物过度缺水,造成叶子萎蔫,气孔关闭,二氧化碳进入严重受阻,甚至使温度增加,叶绿体受伤害,呼吸加强,运转中断,光合能力便大大降低。

肥料三要素中氮对光合能力具有最广泛而强大的支配能力,磷和钾通常对光合能力影响不大,但磷在氮素供应水平高的情况下,钾在氮和磷供应水平皆高的情况下各起着限制因素的作用。

3.光合时间

其它条件相同时,适当延长光合时间,会增加光合产物,提高产量。在生长季节短的地区及肥水缺乏而易早衰的田块,更要注意光合时间问题。

光合时间与内外条件有关,外界条件如生长季的长短,昼夜的比例等。有条件时适当选用生长期较长的晚熟品种,一般能增产,如薏苡晚熟种比早熟种增产30—50%。又如洋地黄、颠茄等在北方种植比长江流域种植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均高,原因之一是北方比江、浙一带夏季日照时间长,晴天多,阴雨天少,阳光充足之故。栽培技术上争取早播,有条件时改春播为秋播或冬播,延长生长期。如红花、颠茄、洋地黄等秋播均比春播增产。如秋播有困难时,由春直播改为早春在保护地育苗后移栽。薄荷由晚春栽改为早春栽,产量增加7.88%,产油量增加58.9%。

从作物本身考虑,光合时间与叶片寿命及一天中有效光合时数有关,后期叶子早衰,光合时间减少,对经济产量影响甚大,如人参、西洋参等一年只长一次叶的尤要防止叶斑病的危害,争取晚回苗即能显著增产。

生产上还应注意白天有效的光合时数,有时由于光照、肥水和二氧化碳不足,或因温度过高过低,使作物不能顺利进行光合作用,或表现“午休”,也会减少光合产量。生产上利用一年多作多收、间套种、保护地栽培等措施充分延长光合时间,提高光能利用率,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二)“库”的积累

影响产品库积累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作物一生中呼吸消耗,二是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

1.光合产物的消耗

主要是呼吸消耗,呼吸把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以有效方式转入ATP中,再用到物质合成转化、植物的生长运动等各种耗能的生命活动中去,此外呼吸过程中还产生具有高度生理活性的中间产物,是合成许多重要有机物(蛋白质、核酸等)的原材料。故呼吸是代谢的中心环节,但呼吸过强,消耗过多,对生产也不利。特别是在某些不利条件下,例如高温、干旱和缺乏某些必要的矿质元素时,正常的呼吸过程受到破坏,有机物大量消耗而不能形成ATP,氧化过程中放出的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成了无效呼吸,应注意防止。

要想适当减少呼吸消耗,主要是调节温度。由于呼吸适温比光合适温高,一般植物的呼吸适温为30—40℃,光合适温为25℃左右,因此温度过高,呼吸消耗便相对增大。在温室栽培和温床育苗中,冬季以及阴雨天或夜间光合不能顺利进行时,尤当注意温度不能太高,以减少呼吸消耗。目前密植栽培中由于通风不良,夜间散热较慢,群体内温度偏高,也对增产不利。

花、果、叶等器官的不正常脱落,有时造成大量光合产物的损失,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更大,应注意防止和防治。

2.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

用经济系数作指标。要想提高经济系数,使尽量多的光合产物向贮库集中,应首先使作物有健全的生长,并制造较多的有机物。因一般作物的经济系数大多随植株干重的增加而增大,当单株小至某一限度时,有些作物甚至不能产生产品器官,所以肥水不足生长衰弱,或过度密植而影响个体健全生育时,都会使经济系数变小。其次则应使有较多的有机物运转到产品库中去,栽培上要注意适当施肥灌水和合理密植,如肥水过多引起徒长,或过度密植都会降低经济系数。另外花果类药材如金银花、山茱萸等通过合理修剪整枝,根类药材摘花疏果均有利于光合产物向产品库运转,提高经济产量。如三七经摘花薹后块根产量提高1.2—1.4倍。另外,因有机养料总是较多地运到生长素较丰富的部分,故可以喷生长激素来提高经济产量。据R.C.Bhagar1969年报道,喷射IAA100ppm于除虫菊(Chrysanthemum cinerariaefolium Vis)花上,能显著增加除虫菊酯类的含量,而喷射NAA100ppm则增加花的产量。喷矮壮素(Cycocel)100ppm能降低八棱丝瓜的植株高度,并增加雌花数目,使每株果实平均数量超过未经处理的对照组(A.Patnaik,1974)。其它栽培措施如苗期蹲苗,根际培土,环割,防止或减轻干热风及病虫害危害等,均能调节生育,促进产品器官发达,增大经济系数。

总之,药用植物栽培也如工厂生产一样,要开源节流,才能增加产量。

三、药用植物品质的形成

栽培药用植物,除了要求产量高以外,还必须注意药材的品质,因药材品质好坏直接影响临床疗效。所谓品质好,首先应经鉴定为正品,并应符合国家药典的标准或达到一定的质量检验指标,如有效成分含量或其它性状不符合标准,也视为劣品,甚至不得入药。

药用植物产品的品质,应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产品的色泽、形态性状、质地及气味等传统标准,一是指产品的内含物(有效成分的组成和有毒物质含量)。

尽管药用植物的产品器官多种多样,有效成分的种类千差万别,有机结构十分复杂,有多种生物碱、苷类、萜、激素类……多种化合物。但它们的产量构成与品质形成,归根结蒂,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转化及分配,通过植物适宜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以及其他生理生化过程来实现。而每种植物体内所以能产生结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都有它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它们主要是由植物体光合初生代谢产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酸等)作为最基本的结构单位,通过体内一系列酶的作用,完成其代谢活动,从而使光合产物转化,形成结构复杂的一系列次生代谢产物,也就是栽培产品器官的内含物有效成分。

从植物的代谢类型来分可分为碳水化合物类与蛋白质两类。也就是相对形成碳水化合物类复合体为主和相对形成蛋白质类为主的两种类型。含鞣质(单宁)、油脂、树脂及树胶等植物多属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类型;含生物碱的植物多属于蛋白质类的代谢类型。如碳水化合物代谢类型的类萜(terpenoid)是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次生物质,是由异戊二烯(isoprene)组成。根据异戊二烯数目有单萜、倍半萜、双萜、三萜、四萜、多萜之分。单萜、倍半萜很多是挥发油,如柠檬醛、薄荷醇等。分子量增高,就成为树脂、胡萝卜素等较复杂化合物,而橡胶、杜仲胶等多萜则为高分子化合物。植物体内形成萜类的前体是焦磷酸异戊烯脂。它是由乙酸经甲戊二羟酸而生成的,其生成途径如图4—13所示。

图4—13 类萜的生物合成

属于蛋白质类代谢类型的如存在于颠茄属、曼陀罗属和天仙子属植物中的天仙子胺,是由莨菪碱(tropine)和托品酸(tropicacid)两部分组成。莨菪碱是由鸟氨酸和乙酸为原料合成的,而托品酸则是由苯丙氨酸为原料合成的,其合成途径如图4—14。

图4—14 天仙子胺的生物合成

因此,品质形成的实质,是决定于植物体的某种代谢途径。但植物体内的代谢活动都受控于酶,也就是由个体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转译制成的酶来决定其代谢途径与能力的。从而使植物体同化外界条件满足生活的需要,完成其生活周期,并形成一系列代谢产物。在这过程中与周围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即影响酶的形成和活力,进而影响代谢途径,影响产品的品质。故栽培上可以根据植物不同的代谢类型,用人为的方法选择和创造适合某种类型的条件,来加速某种代谢类型的植物体中有效成分的形成和转化的过程。例如对碳水化合物类型的植物,加强磷、钾营养和给植物创造潮湿环境等,就可以促进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过程,提高油脂、鞣质、树脂等物质的累积量等。对蛋白质类型的植物,采用合理地、适时地加强氮素营养和给植物以干旱条件等措施,就可以促进植物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转化,从而加速生物碱在植物体内的积累过程。

四、影响品质形成的因素

(一)影响药材的色泽、形状、质地和气味的因素

药用植物的色泽、形状、质地和气味与其它性状一样,也是由不同药用植物种类、品种的遗传性和外界环境条件所决定。通过观察药材外形,可以辨别药材质量的好坏。内蒙古甘草皮色棕红色,质量好,新疆甘草多带碱皮,质量次。又如由于药材的结构和内含物不同,药材的性质、颜色、断面、纹理也不一样。如由于何首乌块根中皮层薄壁细胞恢复分生能力而产生异常形成层圈,向圈外分生韧皮部,向圈内分生木质部,使块根不断加粗,在何首乌横断面上就出现了“云锦花纹”。又如观察苍术、白术、木香断面的朱砂点,可以推断其油室的形成。

栽培地的环境条件对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很大。如海拔高度的影响,当归在甘肃岷县一带,栽培在海拔2000—2400m地区,云南丽江在海拔2600—2800m地区,产量与质量最好,海拔太低气温高,产量降低,当归主根变小,须根增多,肉质差,气味不浓。在海拔太高处产量也降低,干鲜比降低。又如云木香主产云南丽江、维西等县,海拔为2700—3300m,当引种到海拔2000m以下较热地区时,生长较差,根质地疏松,容易木质化,油分少,产量低。很多根类药材受土壤类型和质地的影响,一般适宜种植在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上。如在黑麻土上生长的当归比在黄土、红土上生长的当归气味浓,但干鲜比比黄土、红土生长的低,要4—5kg才干1kg。大黄以砂质壤土为好,粘土不易栽种,但过于疏松的土壤种植后根分叉多,质地疏松,品质不好。其它如云木香、牛膝等也有同样的报道。山药在稍为粘重的土壤只要不积水,也能生长,而且肉质紧密,品质好,但产量较低,过分粘重的土壤则不宜栽种。肉桂生长在壤土上时桂皮柔软,有油分,质量优,在砂砾地生长的则桂皮硬,质量差。

药用植物生长期间的其它生态条件,对药材品质也很重要,如广藿香苗期喜阴,成株则可在全光照下生长,在全光照下的广藿香其茎叶粗壮,质厚,产量和含油率都比荫蔽下的为高。薄荷也是在阳光充足时叶片肥厚,质量高,而雨水多时植株徒长,叶片薄,下部容易落叶。其它如栽种深度对药材质量也有影响,川芎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浅种。深种会阻碍根茎发育,延胡索栽种深度要适宜,浅栽时块茎长得较大,但长的个数少,产量低,栽种过深影响出苗,收获时不易收净,也难高产。

多年生药材的品质与种植年限关系很大。如黄芪的根,一般以6—7年

为什么要开发药用植物资源?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中药资源学、中药栽培学和中药生药学的中心内容,其目的在于合理、充分地应用和发展中药资源,使之更有利于防病、治病和康复、保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同时,加强农业、食品等方面的综合利用,以进一步造福人民。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但应以药物开发为中心,并进行其他多品种的开发。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是指人们对已开发出来的资源进行一定目的使用,如进行加工和制成新产品等,做到“物尽其用”。

产地加工是什么?

(张士良)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与任务

古代用药均为鲜品,随着中医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靠采集鲜品供药用已不适应需要,人们开始将鲜品晒干贮存备用。晒干就是最早的药材加工方法。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和提高,中医临床观察的配合,使药材加工技术不断创新、改进而日臻完善。今天药材的加工技术仍不断创新、改进,并日益向科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药材从采收到病人服用前,中间需经过若干不同的处理,这些处理通常被笼统称为“加工”,或“加工炮制”。实际上加工与炮制是不同的概念,它们的目的、任务、措施、时间和地点都有较大的差别。凡是在产地对药材进行的初步处理与干燥,称为“加工”,也叫“产地加工”、“生药加工”。药房、药店、制药厂或病人对药材进行的再处理,则称为“炮制”。产地加工是将鲜品通过干燥等措施,使之成为药材(或叫生药)。炮制是将药材进行切片、炒、炙等,使之成为直接供病人服用的“饮片”。

药材加工的目的是提高药效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保证药材的品质,达到医疗用药的目的,并利于包装、贮存和运输。总的任务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保证质量,以提高药材的疗效。具体任务是:第一,清除非药用部分、杂质、泥沙等,以保证药材的纯洁;第二,按药典规定的标准,加工修制成合格的药材;第三,要根据医疗要求进行处理,减除药材的毒性和不良性味,以保证药材的效用和安全用药;第四,进行干燥、包装成件,以利贮存和运输。

二、加工过程中影响药材品质的因素

药材品质包括它含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性味、含水量、外观形态特征、纯度、规格、等级等。外观形态特征主要指色泽、大小、形状、断面等。药材品质的优劣不仅受植物种类、栽培品种、栽培方法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加工过程中还受到药材的成熟度、温度、水、化学成分、辅助材料、加工技术与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一)药材的成熟度

未成熟的药材加工干燥后,外表干瘪、皱缩,或者色泽、气味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而且有效成分含量低,加工折干率很低,加工成本也高。成熟过度的药材加工干燥后,质地枯老,色泽乌暗,或至无油润感、无固有的气味,甚至木质化、空心、松泡,所以品质也差。

(二)温度

不同药材干燥加工所需的温度有较大的差异。温度高低不仅影响干燥速度,而且影响药材化学成分的存在状况,如天麻未经过高温蒸煮,不能迅速干燥,天麻素的含量仅0.0006—0.113%;经过蒸煮后干燥迅速,天麻素的含量大大提高,达0.233—0.296%。一般含挥发油、糖分多的药材不宜高温烘烤,高温会使挥发油大量损失,使糖分糊化。果实、根、地下茎干燥常需较高的温度,但是温度过高,特别是持续高温,易产生外干内不干,形成结壳,而且易焦枯,干燥后无油润感。

(三)水

药材加工用水以清洁河水、井水、自来水为好。使用浑浊或含盐碱量高的水,进行清洗、浸渍、煮烫,会使药材受到污染,失去应有的色泽,如清洗半夏、麦冬等应在清洁流水中进行,干燥后色白、品质好。药材含水量高低不仅影响干燥速度、加工折干率,也影响质量,如红花、菊花雨后采收的,含水分多,干燥时易粘结成团,色泽深暗,干燥不及时还易发生霉点、烂花等。

(四)化学成分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是极为复杂的,有水溶性的,如糖、果胶、有机酸、鞣酸、色素、甙类及部分生物碱等;以及非水溶性的,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挥发油、树脂、淀粉和蛋白质等。在加工干燥过程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加工干燥不当,常易引起有效成分的损失,甚至发生质的改变。例如,含甙类成分的药材,不及时干燥甙类成分就易分解损失;又如,含鞣质的药材,加工使用铁器刮皮、切削、煮烫、鞣质成分氧化使药材变黑,如木瓜、何首乌、枳壳等。

(五)辅助材料

加工过程中有时需加入一些辅助材料,以抑制不良性味,减除毒性,或者促进迅速干燥,增加色泽等,如白芍浸渍加入玉米、豌豆粉浆能抑制氧化变色。附片加工需用的盐、盐卤,人参(糖参)加工需用的糖,浙贝母加工需用的蚌壳石灰等,都属于辅助材料。辅助材料的质量、用量,添加或掺和的时间及用法,都会影响药材加工的质量,使用不当就会降低药效,甚至不能入药。

(六)加工设备

加工设备指机械、烘房、工具等,它们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如去皮机械质量差,去皮不净,或者药材损耗太大。工具质量差,切面或去皮不光洁。烘房、炕灶质量差,升温、降温困难,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使药材干燥的质量差,甚至发生霉变、焦糊等。

(七)加工技术

加工技术是影响药材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因为上述的影响因素,都可以通过它来调整,使不利因素变为有利;也会因技术低劣,使有利成为不利,药材质量就更差。加工技术常影响加工过程的每个环节,如蒸、煮、烫、浸渍、火候、时间、色泽等的掌握,辅料添加的比例、时机等的控制,干燥时对温度的调整等,都是通过生产者的加工技术表现出品质优劣的。

三、加工所需的设备

药材加工所需设备种类很多,而且因药材而异。一般是就地取材,力求简单实用,能一种设备具有多功能更好。主要设备包括工具、机械、熏烟设备、蒸煮烫设备、浸渍设备和干燥设备。其中干燥设备参看本章第三节。

(一)工具

加工使用的工具多为手工操作的,主要用于机械加工有困难,或者药材产量小。例如,切除非药用部分、刮皮、切削等使用的刀剪,清选、分级用的筛,洗涤用的刷子、筐、篓,蒸煮时扎孔排气防裂口用的针等。加工数量大的药材,所使用的工具有的近似机械,但是仍靠人手工操作,如黄连、泽泻、姜、姜黄、川芎、浙贝母等,去皮、泥沙、须根,使药材外表光洁所使用的撞笼、撞篼、柴桶等。撞笼是呈纺锤形的竹笼〔图11—1(1)〕,撞篼是长方形的竹筐〔图11—1(2)〕,柴桶是船形的木桶〔图11—1(3)〕,它们的两端均有两个竹或木的把柄,以便手把持着来回推送,为了省力中央可用绳将它们悬吊起来。

图11—1 去皮工具

(1)撞笼 (2)撞蔸 (3)柴桶

(二)机械

药材加工使用的机械不多,主要是药材种类多,产品形状各异,产量小,往往一种机械只能用于一种药材的某项加工工艺,不能一机多用。因此,目前使用的加工机械都比较专一化,或者利用其它机械。药材加工使用机械主要用于去皮、切片、清选、分级、包装、脱粒等,如山茱萸去核机、半夏去皮机、牛蒡子脱粒机、切片机、谷物脱粒机、碾米机(用于薏苡去壳)、贝母擦皮机等。药材加工机械化,可以大大减轻体力劳动,提高工效和药材的加工质量。根据药材加工的特点,应以一机多能和发展小型化的加工机械为好。

(三)熏硫设备

熏硫使用的设备主要有熏柜和熏室。熏柜为方形或长方形的木柜,用竹帘分隔成上下两层,上层铺放药材,下层放火炉或盆燃烧硫磺。熏室与烘房相似,但是体积较小,在室外设烘炉燃烧硫磺,二氧化硫通过管道熏入室内。也可以在室内放置火炉燃烧硫磺。熏硫最简单的设备是利用布或塑料帐篷,在篷内置火盆燃烧硫磺。

(四)蒸煮烫设备

蒸、煮、烫药材使用的设备,一般都较简陋,产量小的生产者多利用生活用的饭锅、蒸笼(笼屉)。产量大的则有专门的蒸煮设备,如锅炉、附子加工用的大蒸笼、大铁锅等。蒸笼有木制、竹制或铝制,大小不定,多为圆形或正方形。煮、烫也可以使用机械。

(五)浸渍、漂洗设备

浸渍、漂洗药材依具体情况配置设备。一般产量小可利用生活用具,如缸、盆、桶等进行浸、漂药材。产量大的多建筑专用的大池,大池可用混凝土、石块等建造,并设有排污水口。用于漂洗的设备不宜固定,一般用桶、盆,因为固定设备操作不便,换水时间长。

四、加工处理的方法

药材加工处理的方法很多,不同药材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加工工艺很简单,晒干或阴干即可,如一些种子类药材;有的则较复杂,如人参、附子等。因此,要根据它的特性、品质、规格等要求来加工。药材加工处理方法可分为干燥前的处理和干燥后的处理。干燥前的处理也叫加工预处理,主要是洗涤、清选、去皮、修整、蒸煮烫、浸漂、熏硫、发汗等。干燥后的处理,主要是修整、分级、捆扎、包装等。包装在本章第四节另有论述。

(一)洗涤

洗涤主要是去除药材表面的泥沙、污垢,以及部分粗皮、须根,达到利于煮烫、干燥和清洁的目的。洗涤多用于根及地下茎,特别是需蒸煮烫的北沙参、明党参、天门冬、天麻、玉竹等,经过洗涤的煮烫后色泽好;要求药材洁白的,也需洗涤才能达到品质标准,如人参、桔梗、麦冬、白芍、山药、浙贝母、半夏等。但是有些外表色泽鲜艳,或内含色素能溶于水的,则不宜用水洗涤,如丹参、黄连、姜黄等。

洗涤用水应清洁,不可用浑水、污水。最好用筐、蒌盛药材置流水中洗涤,较易去掉泥沙。洗涤有毒药材如半夏、天南星、魔芋等,或者对皮肤有刺激,易发生过敏的药材,如山药等,可先用菜籽油或生姜遍涂手、脚,以免中毒。

(二)清选

清选主要清除药材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同时初步分级,以利分别加工和干燥。一些杂质在洗涤中是不易清除尽的,可用工具或手工清除。非药用部分的清除,如根类药材常清除地上部分或芦头等。具有两个以上的入药部位,或者入药部位又是繁殖材料的,清选更有将它分开的任务,如板蓝根与大青叶、郁金与姜黄,以及丹参、山药、白芍、延胡索等。

(三)去皮

根、地下茎、果实、种子及皮类药材常需去除表皮(或果皮、种皮),使药材光洁、内部水分易于向外渗透,干燥快。去皮要厚薄一致,以外表光滑无粗糙感,去尽外表皮为度。去皮的方法有手工去皮、工具去皮、机械去皮和化学去皮。

1.手工去皮

一般产量小,无法使用工具或机械去皮的,才采用手工去皮。一些形状极不规则的根、地下茎、树皮和根皮,多采用手工去皮,如桔梗、白芍、山药、杜仲、黄柏、肉桂等。一般手工去皮宜趁鲜时进行,去皮易尽,工效也高。以果皮入药的,趁鲜时剥离果皮,如陈皮、青皮等,也属于手工去皮。

2.工具去皮

多应用于药材干燥后或干燥过程中去皮。常用的工具是撞笼、撞篼、木捅、筐、麻袋等。将药材盛入以上工具,摇动、推送它们,使药材相互冲撞磨擦,即可去掉粗皮,使药材外表光洁。

3.机械去皮

产量大,药材形状规则的,可采用机械去皮,不仅工效高,成本低,而且避免发生中毒。一般使用小型搅拌机去皮,如半夏、天南星、泽泻等。专一化的去皮机械各地有不少创造,如浙贝母擦皮机等。

4.化学去皮

目前采用者很少,因化学药剂易污染药材,使用必须慎重。化学去皮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剂腐蚀药材表皮,达到去皮的目的。常用的化学药剂有石灰、碱等,如用石灰水浸渍半夏,可使表皮易脱落。

(四)修整

修整就是运用修剪、切削、整形等方法,去除非药用部位及不合规格部分,或使药材整齐,利用捆扎、包装。修整工艺要根据药材的规格、质量要求来制定,有的应在干燥前完成,有的则在干燥后完成。如剪除芦头、须根、侧根,进行切片、切瓣、截短、抽头等,多在药材干燥前进行;剪除残根、芽苞,切削不平滑部分等,常在药材干燥后进行。

(五)蒸、煮、烫

蒸、煮、烫就是将鲜药材在蒸汽或沸水中进行时间长短不同的热处理,都在药材干燥前进行。目的是驱除药材组织中的空气,破坏氧化酶,阻止氧化,避免药材变色;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保证药材的性味不致发生质的变化;使药材细胞中原生质凝固,产生质壁分离,干燥时水分蒸发快,干燥迅速;使加入的辅料易向内渗透;通过高温破坏药材中的有毒物质,使之成为可供内服的药物。

蒸是将药材盛于笼屉或甑中,置沸水锅上加热,利用蒸汽进行的热处理。蒸的时间长短依目的而定,以利于干燥为目的,蒸至熟透心,蒸汽直透笼顶(甑顶)为度,如菊花、天门冬等;以去除毒性为目的,蒸的时间宜长,如附片需蒸12—48小时。

煮和烫是将药材置沸水中煮熟或熟透心的热处理。煮的时间长,药材需煮熟,如天麻。烫的时间很短,以煮至熟透心为止,西南地区习称“潦”,如川明参、石斛、黄精等,烫后干燥快。判断煮、烫是否熟透心,可从沸水中取出1—2支药材,向其吹气,外表迅速“干燥”的为熟透心;吹气后外表仍是潮湿的,或是干燥很慢,表示尚未熟透心,应继续煮、烫。

(六)浸漂

浸漂是指浸渍和漂洗。浸渍一般时间较长,有的还加入一定辅料。漂洗时间短,换水勤。浸漂的目的是减除药材的毒性和不良性味;抑制氧化酶的活动,以免药材氧化变色,如白芍、山药等。浸漂要随时注意药材在形、色、味等方面的变化,掌握好时间、水的更换、辅料的用量和添加的时机。浸漂用水要清洁,换水要勤,以免发臭引起药材霉变。

(七)熏硫

熏硫主要在干燥前进行,它与贮藏期熏硫防霉变的目的不同。加工是利用硫磺燃烧产生二氧化硫,达到加速干燥,使产品洁白的目的,并有防霉、杀虫的作用,如白芷、山药等。熏硫必须使硫磺燃烧完全,以减少升华硫磺颗粒残留在药材上影响药材质量。硫磺燃点在230℃以上,所以在点燃时应加些辅助燃料,才能使之燃烧完全。

(八)发汗

鲜药材加热或半干燥后,停止加温,密闭堆积使之发热,内部水分就向外蒸发,当堆内空气含水气达到饱和,遇堆外低温,水气就凝结成水珠附于药材的表面,如人出汗,故称这个过程为“发汗”。发汗是药材加工中常用的、独特的工艺,它能有效地克服干燥过程中产生结壳,使药材内外干燥一致,加快干燥速度;使某些挥发油掺出,化学成分产生变化,药材干燥后更显得油润、光泽,或者香气更浓烈。发汗的方法有普通发汗与加温发汗。

1.普通发汗

就是将鲜药材或半干燥药材堆积一处,用草席等覆盖任其发热,达到发汗的目的。此法简便,采用最广,如玄参、板蓝根、大黄、黄芪等。此外,采取晾晒,夜晚堆积使药材回软,也属于普通发汗,如薄荷等。

2.加温发汗

将鲜药材或半干燥药材加温后密闭堆积使之发汗,叫做加温发汗。例如,厚朴、杜仲用沸水烫淋数遍加热,然后堆积发汗;云南加工茯苓是掘坑用柴草烧热后,垫草一层,再相间铺放茯苓和草,最后盖草密闭使之发汗。前者叫发水汗,后者叫发火汗。

此外,要切实掌握好发汗的时间和次数。一般半干燥和基本干燥的药材,发汗一次即可;鲜药材、含水分多的肉质根或地下茎,发汗时间宜稍长,次数可多些。气温高的季节,发汗时间宜短,以免发生霉烂变质;气温低的季节,发汗时间宜稍长。

重庆癫痫病

哈尔滨癫痫病治疗中心

哈尔滨癫痫病正规医院

治癫痫病费用

沈阳最好癫痫病医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8 http://www.bjsjk120.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